閱讀佳欣
真實的步調
2022-03-03

365選文NO.14|真實的步調

「……每當我的速度超出了所能感受的極限,生命其實空洞而匱乏。」

佛教典籍裡描述的世界,以須彌山為中心,七山、八海、四大洲圍繞著它,成為一個小世界,而三千大千世界為小世界的百億倍,是一個無窮盡的世界。後來大千世界便作成語,用來描述無邊無際、表述多樣的狀態。人的感官與思考,讓我們與大千世界的種種接觸,每一種都不盡相同、也都多采多姿;然而我們的時間與移動的能力,就是如此有限,因此,遺憾總是如影隨行--還有好多是我沒有經歷過的。

這時候往往我們會有更多的念頭「我要如何能夠經驗得更多?」、「我要如何能做得更好?」,並且開始計畫去做,這種動力如原文中提到的「速度」讓我們有更多的機會接觸更多的事物。但是要如何感受「速度的極限」呢?依照接觸事物的數量、疾行的時間長度,在大千世界所帶來的感官,或許每個人都得感受到「夠了」,才能知道自己的極限。而這種屬於自己的感受,絕非從外在能夠得到的,那是要從外在的「多」反射映襯而成的抽象感受;多的反面是匱乏嗎?匱乏是為了要被滿足嗎?或許能這麼說,然而若把「匱乏與空洞」也想作一種感受,與其他熟悉又直接的感受(像是快樂、悲傷)有什麼不同?

我們會嘗試在悲傷時不要悲傷,但我們不會在快樂時,不要快樂;亦如我們會提高速度來填補空洞匱乏的感受,這似乎說明,對於自己內在的各種感受,我們存有喜好,但很有意思的是,我們很難說明「為什麼我不喜歡悲傷、空洞與匱乏。」而這種陌生與困難說明,形同一種「匱乏」,很難用更快的速度、更多的感官來得到;或許我們得不斷在這多與少、快與慢之間的生命感受中間,努力地找到屬於自己的平衡,「得到」自己對於匱乏的接受吧。

陳建佑醫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