閱讀佳欣
其中的美好
2022-01-28


365選文NO.12|其中的美好

「如果我只擁有當下,該去哪裡尋找快樂?」
靜下來想,我們獨自一人的時候,大部分的時間不是快樂,其實也不是痛苦,更多是沒有感覺的。怎麼說呢,是否記憶中,或者對於未來的預期中,各式各樣的情緒,往往會與「別人」有關;除了身邊的親朋好友、工作周圍的人員,或者更廣義的社會規範,除了「我」以外都有「別人」:因為符合誰的期待而被讚美、達成誰無法做到的事而愉悅、因為影響到誰而擔憂…

我們從出生以來,就透過別人來對照自己,這第一個別人通常是主要照顧者,如父母,因此他們對於我們的想法,就像是陸地一樣可以給不停飛行的鳥類棲息,那個基準點是嬰孩來到這個世上的最根本的基礎。所以「為什麼父母會影響我們的心情?」往往是自己能夠回答的最困難的問題之一,更像是 1+1=2 這種無法更改的事實。也或許是這樣,我們很難直接感受到自己—因為在那前面,有更多的別人可以分散我們的注意力。

那麼我們身邊沒有別人的時候,真的就能看見自己的感受了嗎?為什麼這件事仍那麼不容易呢,或許要說是記憶這個兩面刃吧。記憶能把當時的情緒原封不動地帶來現在,就好像一部分的自己是在時間靜止的空間裡,一旦意識到了,情緒便油然而生,把過往的別人帶到我們眼前。這可以讓我們重複體驗好的、或者以此去追尋生命中更多美好的事物,但也容易讓我們一次次「記起」痛苦的感受;在記憶與情緒的面前,沒有好壞、一律平等,我們也難以做到完全捨去痛苦的部分而只記得美好的部分,很可能是因為,痛苦與美好,它們在記憶中,是得要成對出現,彼此才有意義的—美好是遠離痛苦、但它仍需要痛苦的影子作為參考「要離多遠才足夠」。

我們的快樂該怎麼辦呢?或許我們還能先感受一下,快樂的樣貌,那是需要求來的、要遠離才能得到的,是千辛萬苦才擁有的、或者說輕鬆就在眼前的?他們的差別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,這裡著實不再需要更多的別人了。如果當下只有自己一人,怎樣的快樂現在就能擁有呢?
/
陳建佑醫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