閱讀佳欣
一對跳動的心細胞
2021-02-02
在面對大自然的時候,我們可以感受平靜與力量,但在面對人的時候,很難如此輕鬆;到底我們是要配合對方的心跳節奏/習慣,還是要對方變成我習慣的樣子?看著眼前的別人,誰會願意完全捨棄自己呢?

節奏、習慣、喜好,這些可以說明某部分的自己,但要用其中一種來定義全部的自己似乎有些勉強。在我們與人靠近時,捨棄這些真的說明我們捨棄了自己?還那碰觸到了我們共同的難題:「我是誰?」

在森林裡、海岸旁的平靜當下,我們細細感受,那些「自己」在哪裡?或許我們感受到的平靜,是沒有了緊抓住的那些所帶來的?會不會真正的我,是可以感受當下一切的感受?而那些要放棄習慣所帶來的不安與憤怒,也可能說明,生命將有所不同了?無論如何,只要我們持續經驗、持續感受,這一切沒有好壞,他人或許也可以像大自然一樣,帶給我們機會,看看「自己」在哪裡。

-陳建佑 醫師/撰

/ / /


「我是誰?」「我可以這樣嗎?」
在面對他人時,究竟要堅持自我還是順服於他人?或是在他人與自己當中找尋合適的位置與空間,建立一套新的相處方式?這些選擇是否彼此矛盾、是否將導致後悔,許多疑問常在心中盤旋不去,使我們開始有了焦慮的感受。抗拒往往來自於某種恐懼,這些恐懼像是害怕失去:我們害怕冒險出醜,害怕自己的行為影響他人,害怕所擁有的一切被消失。

當這樣的情緒出現時,我們經常並無好好思考就急於作出行動來消除這些焦慮。
不妨試著給自己一些不去行動的時間,這些焦慮或許是一種可被聆聽的訊號,來自於渴望想冒險嘗試而出現的擔心。
當放下自我的預設與期待後,或許可以更清晰的發現這份關係要帶給自己的是什麼。

-陳瑞慶 心理師/撰